黃芪百科
黃芪,又名黃耆,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質,常分枝,灰白色。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細棱,被白色柔毛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黃芪根可以入藥,味甘,性微溫,具補氣固表、利尿、強心、降壓、抗菌、托毒、排膿、生肌、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、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,治表虛自汗、氣虛內傷、脾虛泄瀉、浮腫及癰疽等。
黃芪產于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黑龍江等地,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。中藥材黃芪有效成分的形成與積累除了受遺傳因子的調控和環(huán)境條件的影響外,還受采收、加工、干燥方法、貯藏和炮制的影響,這其中烘干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藥材的烘干方式直接影響藥材的產量、品質和收獲效率,適期采收對藥材的產量、品質和收獲效率都有良好作用。不同的氣候跟溫度對于植物的影響很大,黃芪作為藥用價值極高的藥材,它的產地對于質量的影響很大,不同產地的黃芪藥性發(fā)揮的不同。
黃芪烘干工藝步驟
1.凈制:取原藥材,挑凈雜質,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的藥材,大小分檔,洗凈。
2.軟化:取凈黃芪用清水浸泡2~4h,取出,置潤藥框內,操作悶潤12~24h,每間隔3h噴水1~2次,尾部噴水量宜少,條粗者噴水量宜多,并經常翻動,至內外濕度一致,切斷面無干心,以彎曲法檢查合格時,備切。
3.切片:使用旋轉式切片機,切斜片或厚片,片厚2~4mm。
4.干燥:低溫烘干,烘干溫度宜在70-80℃,上貨厚度不超4厘米。干燥后篩去藥屑,總灰分不得超過4.5%,酸不容灰分不得超過1.0%。